作者:Pillar
转载:心声社区
一张世界地图的魔力
我对语言的好奇,可能源于小时候看到的一张世界地图。
在穷乡僻壤长大的我,10岁前没去过县城,15岁前没去过省城。但没见过世面不代表对外面的世界不好奇。10岁之前,我让父亲给我买了一张非常大的世界地图,我把它挂在床头边的墙上,每天放学后回到家里,做完作业后就开始盯着地图上的国家名,逐个逐个地看。到了初中,我可以准确说出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名字,它们的首都是哪个城市,它们大概在哪个位置。初中的地理成绩也是各门功课里最好的。后来我想,对于大千世界的好奇和热爱,可能是从小就扎根在心里的一粒种子吧。
后来这粒种子慢慢发芽,慢慢长大,它不再只是简简单单的地理知识,更让我萌生出学习这些不同国家的语言的念头,希望有朝一日,我不仅有机会踏上这些土地,还能用当地的语言和当地人畅通无阻的交流,学习当地的文化,了解世界本来的面目。
大学时,利用课外时间,我开始拼命学习多门外语。2004年,带着接触了八九门外语的水平,我接到华为的面试通知。面试前,我准备了一份用7种语言写就的简历。当然,除了中文外,每门外语的语言水平仅限于有一定的词汇量,阅读还凑合,听力和口语还有很大的差距,就像任督二脉没打通,尽管体内有一定的真气(词汇量),但别说六脉神剑了,一剑都使不好。进入公司后,在机关行销待了近一年后,2005年,我被外派拉美,正式开启一段奇妙的世界之旅和语言学习进阶之路。
拉美篇
第一站 :巴西
当时,公司在拉美的总部在巴西第一大城市圣保罗。巴西以葡萄牙语为主,英文的普及程度比较低,会葡萄牙语对在当地生活很重要。
当时公司的员工大多住在Quintas小区,小区围墙外面有一个出租车停靠点,一些出租车司机会在那里等生意和休息。进公司前我就接触了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我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那里和出租车司机聊天,练习葡语。除此之外,我还会找小区里的巴西小朋友用葡萄牙语聊天,很快就能开口说了。
用谷歌街景搜索到出租车停靠点,是当年我的葡语练习“基地”学习当地语言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接触的人变广了。如果想和当地人沟通,想了解他们的世界,第一步就是学习他们常常使用的语言。从这种沟通中,可以得到很多有趣的信息,可以更好地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我在海外这些年最大的体验是,对每一个地方都没有背井离乡的陌生感,也没有恐惧感,感觉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家。想来学习当地语言后,可以和大量当地人沟通,应该是我“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主要原因吧。当地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刚来哥伦比亚第一天,代表处的同事们给我们接风洗尘。听说我会讲西语,就让我找服务员下单,结果我发现啤酒和冰的西语单词突然都不会说了,只能用这个加那个来代替,把同事们乐得不行。和当地客户的会议基本都是用西语进行的。刚开始听力有点跟不上,但没过多久,基本都可以听得懂了。因为工作上都是讲标准语,但当和客户或者本地员工工作之余聊天时,问题就来了,比如两个本地人讲一个故事或者笑话时,因为夹杂了大量当地的俚语,我发现很多都听不懂,经常在他们开口大笑时,我佯装听懂了跟着笑一笑。直到几年之后,在熟悉了当地俚语后,我才跟得上他们的节奏。会说西语也让我离客户更近了。我整天和客户“泡”在一起,不是在客户的办公室就是在客户办公室外的咖啡厅度过,每周还会和客户举行例行的足球联谊等活动,聊天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使用一些俚语,每每此时,客户会觉得有种莫名的搞笑,更加容易对我产生亲近感。代表处的本地员工素质比较高,也很拼。我印象中有不少次和本地员工通宵准备标书。他们说,在华为的工作强度还远不如大学的时候高。当地大学是典型的宽进严出,大学阶段都是拼命学习,经过这种奋斗模式的锤炼,华为的工作强度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毛毛雨了。除了本地员工之外,办公室的保姆、司机等行政人员的服务也很给力,像保姆除了帮我们打扫和收拾房间之外,还会帮我们洗衣服,烘干,熨好,最后整理好衣服。基本上我们可以不需要花费一分钟时间在家务上。哥伦比亚的气候、景色、饮食和人都不错。四季宜人,首都波哥大基本常年都是10-25度。因气候好,当地的植被覆盖茂密,出了城到处都是绿油油一大片。
哥伦比亚市区。近处最高楼是我司的老办公室,算是CBD地段最好的办公楼了。
当地人的主食也是米饭,并且很多饭菜的做法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当地人常吃的也是我最爱的一道招牌菜,叫做Bandeja Paisa 。现在即使远在欧洲也能够在这边的哥伦比亚餐厅里吃到,如家常菜般,带有熟悉的味道。
哥伦比亚还有全世界最好的咖啡。在当地知名咖啡厅和客户或者同事、朋友一起品尝咖啡是我们在当地一个主要的社交场景。
在哥伦比亚待了一些年之后,我想圆自己的中东梦,于是主动选择离开美丽的拉美,到中东热土开启下一段旅程。去中东之前,我已经自学了近5年的阿拉伯语,可以用阿拉伯语阅读报刊,并能听懂一点新闻了。身边的人都不是很明白我为什么学阿拉伯语,如同我当年自学西班牙语时,身边的同学也不是很理解,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对了解世界文明的愿望有多强烈。
我憧憬着到中东半年内可以解决语言问题,但到之后尴尬了。因为自己每个阿语单词的发音以及重音都是错的,所以说出来基本没人能听懂。看过一个没有考究过的谚语说: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中国人的头指中国人头脑聪明,阿拉伯人的口指他们口齿伶俐。可能每日都需要长时间祈祷朗读经文的缘故,阿拉伯人的发音器官被锻炼得格外发达,阿拉伯语也演变成一种对发音器官要求比较高的语言,需要大量的锻炼才能发好音。而因为偷懒,我说的是“哑巴”阿拉伯语。
后来,因业务需要,我去沙特阿拉伯支撑了大半年时间。因为项目涉及很多客户,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客户办公室度过,也因此认识了很多投缘的客户。
运营商M的客户来自全球多个国家。有位法国客户,见面第一天,我用法语和他交流,也许是用他的母语和他交流缩短了彼此间的心理距离感,大家很快建立了信任,后来他一直是我们的关键支持者。
有位来自土耳其的客户,我用当时水平很有限的土耳其语跟他做了些简单的对话,效果也是很明显的。这里提一句被语言爱好者们经常引用的来自曼德拉的话 : 用一个人能听懂的语言同他讲话,能触动的是他的大脑,用一个人的母语同他讲话,触动的是他的心灵。土耳其客户跟我分享了不少对项目有益的信息,当然和他讨论项目是用英文进行的。
E 客户是最关键的技术客户,约旦人,技术水平很高,但也不容易亲近。之前项目组也一直没有积累较好的客户关系,需要白手起步。我每次尝试去拜访,客户总是说很忙,或者马上要开会等。E客户办公室旁边有个茶水间,茶水间的工作人员是来自菲律宾的Teaboy。为了多制造些跟E客户碰面的机会,我就蹲守在茶水间,也有机会和Teaboy 用他加禄语聊天。他加禄语和西班牙语在词汇上有大量的相似,上手比较容易。
和E客户碰面多了,在被拒绝多次后,客户终于给我机会聊业务了。最开始给的时间短,慢慢地时间越来越长。我们会先用阿拉伯语聊聊家常,再切换到英语聊技术方案。回忆起来,E客户也是我在中东碰到的最有耐心听我讲阿拉伯语并细致纠正我糟糕发音的一位客户,尽管他的英文水平非常好。
每天我们都会坐公司的穿梭车去客户办公室。司机是一位50多岁的巴基斯坦人。因为在阿联酋积累了一点印地语的基础,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又基本互通,所以每次在车上我都会和司机用乌尔都语聊天。刚开始聊得比较简单,后来就能够越聊越深入了。
在公司C-Center办公室前面有一条大街Tahlia Street,街道两旁有着利雅得最宽阔的人行道。
一到红灯车停的时候,会有些小孩去汽车旁推销一些商品,最常见的是鲜花,有时候也会推销些玩具。空闲的时候我常常在人行道旁的石凳上,跟这些来自也门的卖花小孩聊天。到了沙特后,我的阿语发音进步很快。小孩们基本都可以听懂我的话。也门这些年内战不断,因为和沙特接壤,有不少也门人跑到沙特来避难。这些卖花小孩们通过卖些小东西来赚点饭钱。
阿拉伯语是一门很难学会的语言,但可以和这些也门小孩交流,去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还是得益于之前自己对阿拉伯语学习的投入。每学会一门新的语言,就打开了一扇沟通之窗,就有机会去了解更多人。而且学会阿拉伯语之后,像土耳其语、波斯语、斯瓦西里语还有希伯来语的学习,就变得容易多了,又可以打开更多的交流的窗口。在利雅得生活期间,有一个很大的享受就是每周要想办法吃一顿手抓羊肉饭(Mutton Mandi)。肉质鲜美、金黄细嫩的羊肉那真是对吃货们的最高赏赐。不得不承认,比起前文提到的哥伦比亚家常菜,沙特的羊肉饭把我对美食的追求又拉上了一个新台阶。
记得任总曾说过,也门饭是世界最好吃的饭。事实上手抓羊肉饭是也门的国菜,也门的Hadhramaut省是手抓羊肉饭的发源地。
虽然没有机会去发源地品尝一把,但利雅得的羊肉饭已经让我觉得是极品了,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就是也门的厨师做的呢。后来我去中东的一些城市,如果搜不到Mutton Mandi的话,我就会改成搜索“也门+饭店”,令人惊喜的是,总会有所斩获。像在约旦阿曼、埃及开罗都吃过非常美味的手抓羊肉饭。
对中方外派或者出差员工来说,在沙特工作还是有一定的挑战的。第一是高温,沙特的夏天有时候会出现超过46度的高温,停在户外的汽车在空调运转前,烫热的方向盘可能会把手直接烫伤,这和四季如春的拉美完全是两个世界。第二,沙特是穆斯林国家,没有什么休闲娱乐,我们工作和生活非常简单,甚至有些枯燥。但是能和客户愉快沟通,有机会迅速提升阿拉伯语口语,还可以经常吃到美味的羊肉饭。沙特之行于我,是非常愉快和充实的美好回忆。在阿联酋工作期间,经常有机会去不同的国家出差,其中就包括了印度洋上的明珠——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的首都科伦坡有一条海滨大道,从总统府开始一直沿着印度洋向前延伸,有好几公里。有时晚上下班后,我会沿着海滨大道散步。科伦坡的白天比较热,但到了晚上十点后,天气凉快下来,海风拂过,能够闻到海水的微微腥味。
如果大家有机会去斯里兰卡,一定要体验一下沿海火车。从科伦坡往南途径加勒直到马塔勒,火车轨道就在印度洋边。据说这也是动漫电影《千与千寻》中海上火车的原型。火车开得很慢,通常车厢都挤满了人,里面的设施也很陈旧。当火车在海岸旁的农田中穿行,在滚圆的落日余辉下,远方水天一色,近处农舍炊烟袅袅,不时传来孩童的嬉闹声,这样的画面总会让我感觉舒适惬意。
一个周末,我从科伦坡沿着铁路南下,目的地是兰卡TOP 5 的Bentota沙滩,离科伦坡不到两小时的车程。在月台等待返回科伦坡的火车时,我在一家杂货店买水,顺便和店里的卖水少年闲聊起来。
斯里兰卡有三种官方语言:僧伽罗语,泰米尔语和英语。当地的英文普及程度和水平都不错,我和他用英语沟通比较顺畅。当时聊的大部分内容早已记不起来,但有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我可能一辈子就在这里卖水了。
少年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从他黝黑的脸上,我看到一种绝望,这给我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想不到如何把谈话接续下去,我甚至想不到任何可以安慰他的话。
有时候问自己,幸福是什么,我想到最多的是两个字:希望,或者四个字:希望,信心。也就是说可持续的希望。这么多年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内心关于希望的火种从来没有灭过。
这些年,我去过拉美,到过中东,走过中亚,跑过南亚,后来又去了欧洲,“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也许是这个与生俱来的愿望支撑我这些年在海外的工作和生活吧。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让我能够数十年如一日的维持学习不同语言的爱好。因为对我来说,每学一门语言,就是打开一个新世界的窗口。
20年前,我尝试自学西班牙语等一些当时还是非常小众的外语时,身边的人认为我不务正业,但是因为从小就很喜欢地理的缘故,我总感觉冥冥之中,有一天我会用上西班牙语,有一天我也可能环游地球,而这些在华为的这些年慢慢实现了,虽然目前暂时只去过60多个国家。
随着国际化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接触到万里之遥的拉美或者非洲腹地的信息、文化,我很赞同一句话,未来的人主要是追求健康和快乐。如何追求快乐,可能分解下来就是如何去获取这个地球最好的快乐资源。比如,在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产地哥伦比亚的咖啡庄园,用西班牙语和庄园主讨教烘焙工艺;在法国波尔多酒庄,用法语听品酒师娓娓道来葡萄酒的前世今生;能看得懂世界文学巨匠们的原版著作;在意大利的歌剧院听得懂意大利语的《今夜无人入睡》……现在的我能看懂英语、西班牙语、法语的无字幕原版电影,可以用阿拉伯语、俄语、德语、日语、韩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等看电视新闻,还可以在旅游中用其他十多门语言(印地语、土耳其语、斯瓦希里语等)做些简单的交流。能在当地感受到本土最纯粹的文化和风情,能用本土的语言加持,会让旅程添加不少惊喜,也能让这份快乐加倍。